一、告诉孩子,你的心有多高,你就要多刻苦。孩子的志向是远大的,实现宏伟的目标,必须要刻苦学习的精神。我们要对孩子说,你的心有多高,你就要多刻苦。
二、多渠道与孩子沟通,增加感情投入。孩子能够刻苦学习,有个好出路,是我们家庭幸福指数的重要砝码。家长要放下身段,跟孩子做朋友。
遇到挫折时激励,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态。一是换位思考。老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,是对孩子的磨练。二是与孩子“同流合污”。倾听孩子的畅所欲言,认同孩子的感受,与孩子产生共鸣。即使孩子错了、过激了也不立即纠正,目的是让孩子说真话讲实感,从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和存在的问题。
遇到困惑时疏导,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态。一是倾听。先当众听,引导孩子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。二是提醒。三是鼓励。四是疏导。
三、敢于对孩子立规矩,敢于批评孩子。赏识的同时,必须有惩戒。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,是我们的感情支柱。但是对孩子的爱,光有赏识是不够的。如果不狠心严格管理,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,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业。告诉孩子:等你将来做了父亲、母亲,才知道有我这么严格的父亲母亲,该多么幸运。
四、正确处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。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,一旦跟你顶嘴,我们家长就忍一忍吧。如果是原则问题,绝对不能让步。
五、重视与老师的沟通。你对老师的每一次沟通,都是对老师的尊重,老师是欢迎的。
(一)交流方式
1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交流
老师都会把自己的电话、邮箱留给学生,方便学生有情况有问题及时联系。家长们不妨把这个电话记在自己的号码簿上,在烦忙工作之余利用下班休息时间打个电话询问一下。有些家长怕影响了老师的休息时间,孩子没出事打扰什么老师呢?其实不然,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着强烈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的人。他们会认真地在电话中、在电子邮件中交流孩子情况的,请不要错过鼓励孩子的良机。
2、利用书信交流
把孩子在家的情况或者孩子学习生活上出现的一些疑问,写成纸条或者书信让孩子带到学校里,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。
3、常到学校去看看
有些家长从开学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,老师就再也没见过他,直到学业结束或学生外出实习时和老师的短暂见面,这显然是不够的。家长每学期至少到学校去一次为适宜。尤其是开学一个月后,无论学校还是学生,在这个时候都已经基本上调整到正常状态了。到学校去,可以同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。除此之外,家长也可以在学期中到学校去看看。(提前预约,以免长时间的等待;在合适的时间把孩子叫来,一同对孩子做出鼓励与要求,效果会更好)
(二)沟通中避免出现的错误认识
1、有些家长在和老师谈话中,总是会说到:自己工作忙,孩子就全交给老师了,该打就打之类的话。虽然看得出家长对老师的充分信任。但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只需要学校教育就行的,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。
2、有些家长认为被老师请到学校去以后,肯定会面对老师的一番“训斥”,所以推脱不去。其实这只是个别老师的一些不良做法。 所以,家长不要出现这样的误会。
3、有些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后,拳打脚踢,这是不正确的。更有甚者,个别家长当着老师、同学的面施暴、辱骂孩子,这都是错误的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坏的影响。
(三)祛除误会,加强沟通
有些家长会把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映给老师后,希望老师能够进行教育,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而如果达不到家长的满意,会产生误会。其实如果家长对老师的情况多了解一些的话,就不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了。一个班级四五十名学生,做为老师是不可能把心思完全只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的。对于出现的问题,老师只能是和孩子谈过以后,希望他能够改正。但如果要求老师每天都盯着这名孩子,也是不可能的。
六、家长应解放思想,树立“人各有才,人无全才,扬长避短,个个成才”的科学成才观。
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,多种智能无优劣之分,是平等的,不能说拥有哪种智能更好。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姚明身体运动智能高,成为世界一流篮球中锋;侯宝林言语语言能力强,成为著名相声大师。不同类型的人才中都有专家与楷模,成不了陈景润,可以当李素丽;成不了钱学森,可以当徐虎;作不了研究型人才,就当技能型人才。广大青年学生要以“别看我一时,且看我一世”自勉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充满自信地学习知识和技能,为终身的幸福奠基。
架起沟通的桥梁,让孩子在良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下健康成长、快乐成才!